Related Posts
現代詩人怎么過臘八節–文找九宮格見證史–中國作家網
- admin
- 03/09/2025
- 0 min read
中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在宋代曾經基礎定型,那時重要的慶賀運動有浴佛會、食臘八粥等。詩歌記載生涯,掀開現代詩人的作品,讓我們了解一下狀況他們是怎么過臘八節的吧。 蘇軾臘八送別“網紅”張懷平易近 臘八節的慶賀運動浴佛會,由寺院的和尚們掌管,走街串巷,很是熱烈。宋代《武林往事》有記錄:“僧尼輩競以小盆貯銅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鐃鈸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澆灌,以求施利。”僧尼們將佛像從殿堂請出,放進裝滿糖水的小盆里,在喧天的鑼鼓聲中,送進人們的家中巡查。浴佛會底本在四月八日的佛誕日舉辦,后來移到了尾月初八。《東京夢華錄》記錄了那時的運動排場:尾月初八這一天,僧尼們排隊穿過年夜街冷巷,他們手捧銅制或木制佛像,一邊念著佛經,一邊用楊樹或柳樹枝條蘸取噴鼻水,灑在佛像身上。 蘇軾貶謫黃州時代,在詩詞中記敘了這一風俗。元豐六年(1083年)尾月初八日,蘇軾在好伴侶張懷平易近的熱閣內喝酒,一路過節。張懷平易近何許人也?他就是五十多天前的一個月夜,蘇軾披衣夜訪、同游庭中,并在900多年后成為“網紅”的阿誰閑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晝夜,解衣欲睡,月色進戶,悵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平易近。懷平易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那時,閑人張懷平易近曾經接到朝廷的調令,行將回京就職新職。蘇軾此番來,也是為他送別。他賦詞《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平易近小閣》,一是慶祝他在新年到臨之際,又履新職,可謂雙喜臨門:“閑駕彩鸞回往、趁新年。”二是盼望他進京后,身處繁榮之地,也不要忘了黃州的老伴侶:“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第三層意思,則是氣象不冷,又逢浴佛佳節,是可貴的相聚時間:“烘熱燒噴鼻閣,輕冷浴佛天。” 陸游受贈佛粥 更覺村落可兒 宋代,臘八粥也從寺院走進平易近間,成了風行的節日風俗,通俗人家,城市應用“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本身吃之外,人們還把臘八粥作為聯絡情感的禮品,相互贈予。正如宋人《雞肋編》所說:“寧州尾月八日,人家競作白粥,于上以柿、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分贈臘八粥,聽說源于釋教中乳糜贍養的故事:佛陀在菩提樹下得道時,獲得了牧羊女貢獻的乳粥(乳糜)。這種乳粥是將米、粟等參加牛羊乳中煮熟而成的,和臘八粥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人們也稱臘八粥為佛粥、僧粥。 一個雪后的臘八節,氣象嚴寒,北宋詩人王洋(1087年至111對1教學54年)起了個年夜早。正在書齋唸書時,鄰人方智善送來了冒著熱氣的臘八粥。王洋接過碗來,細心打量,公然數出了八樣資料:有栗、桃、棗、柿等甜美果品,還有菱角、枳椇子、靈芝、木耳等珍物。這讓他食指年夜動,一口吻全喝完了。激動于鄰人的厚意,他寫下了《臘八日書齋夙起南鄰方智善送粥方雪冷悵然盡之因成小詩》:“尾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傳侑僧粥。栗桃棗柿雜甘噴鼻,菱椇芝栭俱不錄。” 南宋詩人陸游也受贈過臘八粥。1192年尾月,罷官后的陸游退居鄉里。風和日熱的日子,68歲的詩人經常拄著竹杖,在四周散步。他看到鄰人家的柴門內炊煙裊裊,溪流邊牛兒的蹄印布滿了河灘,仿佛春天已提早到臨。尾月初八此日,舞蹈教室他又散步至西村,看到人們正在相互贈予佛粥,讓他更覺村落的可兒。為此,他提筆寫下了《十仲春八日步至西村》:“尾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吃臘八粥的風俗這般深刻人心,即使是疆場上的將領,或許旅途中的游客,到了臘八這一天都想吃一口臘八粥。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有一年的臘八冒著年夜雪趕路,但旅途中無法制作臘八粥,他是以很是遺憾:“生平臘八日,借缽受齋糜。客路歲將晚,旅庖晨不炊。”南宋抗金將領趙萬年在猛攻襄陽城時,恰遇臘八節,城中熬制了臘八粥犒勞守城兵士,他有詩寫道:“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臘八假如降下瑞雪,喜慶氛圍又將增加不少,詩人們還會乘興開個“詩詞年夜會”。南宋的《玉海》記錄,北宋淳化初年,持續好幾個冬天沒有下雪,淳化三年(992年)尾月初八日,國都開封終于飄起年夜雪,積雪深達尺余。宋太宗很是興奮,在中書省為近臣們擺下宴席,并且下詔:本日盡興,不醉不回。酒酣耳熱之時,余興未了的宋太宗又賦詩一首,并用隸書親身鈔繕,由身邊的太監帶至酒宴展現。統一天,宋太宗還在秘閣宴請三館學士,在詩詞風盛的宋代,學士們聚首天然少不了吟詩作賦,當日報命獻詩的有二十五人。 明代臘八“國宴”吃臘八面 明代時,除了臘八粥,還有吃臘八面的風俗。臘八這一天,朝廷會在紫禁城的奉天門(今太和門)賜百官宴。能夠是感到在國度級的年夜宴會上“吸溜吸溜”地喝粥有些不雅觀,臘八宴上,天子犒賞的是“臘八面”。明代狀元吳寬,就已經和同寅們一路,餐與加入過臘八國宴。此日下著雪,氣象很冷,但他仍是感到很是光榮,回家后寫下了《臘八日賜宴》:“詔遣長筵列鳳池,人世節序九重知。食傳內饔真成例,教學場地坐接同官易得詩。”…
南音之始應為“候人猗”–文史–中國作找九宮格空間家網
- admin
- 03/10/2025
- 1 min read
《呂氏年齡·音初》記錄四方音樂之始,此中關于南音稱:“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據此,“候人兮猗”也就被視為南音之始,并在后世文獻中被普遍接收。如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稱:“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為南音。”沈約《宋書·樂志》:“禹省南土,涂山之女私密空間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哥,始為南音。”均是對《呂氏年齡》記錄的延續。 不外,“候人兮猗”四字在分歧文獻記錄中還存在文字上的差別。清代畢沅校《呂氏年齡》時已指出:“《選》注無‘兮’字。”俞樾稱:“《文選·吳都賦》注引此文無‘兮’字。”(《諸子平議》卷二二)二家所共享空間指,均據《文選》左思《吳都賦》“登東歌操南音”劉逵注引《呂氏年齡》:“女乃作歌曰:‘候人猗。’”又japan(日本)學者松皋圓引鹽田屯稱:“《南都賦》善注引作‘候人猗兮’。”(《畢校呂覽補正》卷六)則據《文選》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李善注引《呂氏年齡》:“女乃作歌曰:‘候人猗兮。’”便是說,《文選》同時節錄《吳都賦》和《南都賦》,二賦注釋固然同引《呂氏年齡》,但一則引作“候人猗”,一則引作“候人猗兮”。相較于《呂氏年齡》通行版本中所記錄的“候人兮猗”,前者無“兮”字,后者則倒“兮猗”為“猗兮”。此外,在畢沅、俞樾、鹽田屯等追蹤關心到的《文選》中晉、唐人注征引《呂氏年齡》所存在的異文外,南宋王應麟在征引《呂氏年齡》時也存有異文,其《詩地輿考》卷一引作“候人兮猗”,《玉海》卷一〇三則引作“候人猗兮”。 總體來說,“候人兮猗”“候人猗”“候人猗兮”三種異文的差別,在于“兮”字的衍文或脫文,“兮”“猗”二字的倒文。至如《北堂書鈔》卷一〇六、《承平御覽》卷一三五引《呂氏年齡》僅稱“女乃作歌曰‘候人’”,將“兮”“猗”二字一并刪往,則屬于類書征引時對實詞的刪省,并非異文形狀。而對于前述三種異文畢竟以何者為是,學術界尚存有爭議。俞樾稱:“《文選·吳都賦》注引此文無‘兮’字,是也。‘猗’即‘兮’字,不妥并用。”(《諸子平議》卷二二)以“兮”字為衍文。松皋圓稱:“鹽田曰:《南都賦》善注引作‘候人猗兮’,宜從之。”(《會議室出租畢校呂覽補正》卷六)許維遹亦稱:“《南都賦》注引作‘候人猗兮’,當從之。”(《呂氏年齡集1對1教學釋》卷六)均以為“兮猗”為倒文。 針對俞樾“兮”字為衍文之說,王利器《呂氏年齡注疏》贊成,蔣維教學喬、楊寬、沈延國、趙善詒合著之《呂氏年齡匯校》則表現否決,稱:“‘猗’‘兮’古非不克不及并用,《晉語》曰‘猗兮違兮’,韋注云:‘猗,嘆也。’……俞氏據《選》注刪‘兮’字,無當也。”陳奇猷亦稱:“前人以二嘆詞連用之例正多,如《詩·淇澳》‘綠竹猗猗’是。俞刪‘兮’字,非。”(《呂氏年齡新校釋》卷六)針對松皋圓倒文之說,蔣維喬等《呂氏年齡匯校》稱“疑松皋圓之說近是”,陳奇猷則表現否決:“‘兮’‘猗’均是嘆詞,且是疊韻,則作‘兮猗’與‘猗兮’無別。松、蔣倒作‘猗兮’,畫蛇添足。”(《呂氏年齡新校釋》卷六) 現實上,“兮”與“猗”二字相通。以傳世文獻而論,孔穎達《尚書公理》于《秦誓》“若有一介臣斷斷猗”稱:“猗者,足句之辭,不為義也。《禮記·年夜學》引此作‘斷斷兮’,‘猗’是‘兮’之類。”王引之總結稱:“猗,兮也。”并追蹤關心到《詩經·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在漢石經中作“河水清且漣兮”的例證。(《經傳釋詞》卷四)傳世文獻中的“兮”字,在已出土的漢代及漢前文獻中,則被寫作“可”(如安年夜簡《詩經》)、“呵”(如馬王堆帛書《老子》)、“旖”(如阜陽漢簡《詩經》)等字。從這一角度來說,既然“候人兮猗”中的“兮”“猗”二字為同字,則確如陳奇猷所言,“兮猗”與“猗兮”并無現實差別,所謂倒文應是后來抄寫經過歷程中所致。 不外,在“候人”兩個虛詞之后連用“兮”“猗”兩個字形分歧而意義雷同的嘆詞,在同時代文獻中也無法獲得佐證。戴偉華已指出:“‘猗’‘兮’兩個語助嘆詞連用在先秦文獻中盡無僅有,楚歌、楚辭中也沒有相似用法。”(《楚辭音樂性體裁特征及其相干題目——從阜陽出土楚辭漢簡說起》)除前述蔣維喬等引《國語·晉語》“猗兮違兮”外,如《初學記》卷一四引后漢秦嘉《述婚詩》:“猗兮容兮,穆矣其言。”也是“猗兮”連用的例子。但“猗兮”置于句首,與“違兮”“容兮”響應,此“猗”當為虛詞而非嘆詞,與“候人兮猗(或猗兮)”置于句末有所分歧。蔣維喬等《呂氏年齡匯校》又稱:“《候人》首句云:‘彼候人兮。’疑此本亦作‘猗候人兮’,‘彼’‘猗’亦聲轉。”即以為“候人兮猗”當倒作“猗候人兮”,但“猗”在“候人兮猗”華夏為嘆詞,“彼”則為唆使代詞,二者也不克不及同等。至于陳奇猷所引《詩經·衛風·淇奧》“綠竹猗猗”,鄭玄注:“猗猗,美盛貌。”知為描述詞,也不克不及同等于“兮猗”。更進一個步驟,如雷拂曉所指出:“先秦傳世典籍里大批存現‘兮’字,而出土的年齡戰國文獻中無一例‘兮’字。”(《先秦傳世典籍“兮”字本貌及形用流變》)亦即在漢代以前的出土文獻中,僅有“可”“呵”“旖”等字而無“兮”字的存在,則當《呂氏年齡》編寫的戰國之時,亦無“兮”字存在,其通行版本中的“兮猗”之“兮”字,即應是衍文無疑。 至于“兮”字致衍的陳跡,胡敕瑞稱:“句中‘兮’字當是注文闌進,原文應作‘候人猗’。”(《試論“兮”與“可”及其相干題目》)但“兮”字未必是注文,更能夠是對“猗”的旁記字。因旁記字闌進註釋而衍,是古書抄寫與校勘經過歷程中罕見的誤例,王念孫《唸書雜志》多舉先秦子書旁記字誤進註釋之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有“以旁記字進註釋例”,皆有闡述,張涌泉亦曾對敦煌寫本中的同類情形停止考據(《敦煌寫本文獻學》)。夷考實在,《呂氏年齡》所記錄者原看成“候人猗”,“猗”在漢代被改寫作“兮”,或本在“猗”旁記“兮”以說明此字,繕寫者誤將作為旁記字的“兮”字錄進註釋,遂變為“候人兮猗”,或作“候人猗兮”。 將“兮”字定為衍文,既有《文選》中《吳都賦》劉逵注引《呂氏年齡》“候人猗”的版本佐證,也有後人對于旁記字闌進註釋而衍的例證,更有出土文獻中漢代以前無“兮”字的文獻根據。總結來說,《呂氏年齡·音初》中記錄的南音之始實為“候人猗”,通行版本中“候人兮猗”的“兮”字為漢代以降將旁記字誤進註釋而形成的衍文。“候人兮猗”在后世的影響雖年夜,但揆諸現實,仍當以作“候人猗”為是。 (作者:翟新明,系湖南年夜學文學院副傳授)
束沛德找九宮格會議室:年屆93捐書瑣記–文史–中國作家網
- admin
- 03/16/2025
- 1 min read
我是做文學組織任務的,終年累月與文字打交道,寫陳述、講話、總結、報告請示,往往萍水相逢,簡直成了屢見不鮮。業余,在生涯中有了感觸感染,瀏覽中有了心得,偶然也寫些散文、書評,多年來已先后出書了20多本評論集、散文集。 舊書一出書,總會送給一些文友、同事和親人,傾聽他們的批駁看法。而捐贈給單元、集團保存,則只要中國古代文學館和浙江師范年夜學兒童文學研討中間這兩家。前者是我地點中國作家協會一個部屬單元,一向與我堅持親密聯絡接觸,每出書一本書,就會送一本給他們保留。后者則是由于我從事兒童文學評論,他們自動彙集、加入我的最愛我的書作為研討材料。除此之外,我一向沒給其他藏書樓捐贈過書。 現在我已93歲高齡。跟著年事的增加,越來越急切地覺得,有些事如不趁本身腦筋明白、精神尚可抓緊打點,也能夠就延誤而錯掉機會了。給一些藏書樓捐贈拙著加入我的最愛,是我多年來繚繞于懷的一個心愿。第一個步驟捐贈對象是國度藏書樓、國度版本館、首都藏書樓、上海藏書樓、母校復旦年夜學和丹陽市呂叔湘中學藏書樓。 打點捐贈前,我也遲疑過,我是交流一個通俗作者,深知本身的寫作結果說不上有什么學術價值或鑒賞價值,是不是值得藏書樓加入我的最愛。后來想,我出書20多本書,究竟是本身幾十年來專心用情、一字共享空間一句爬格子爬出來的,就不免有一份自惜羽毛、敝帚自珍的情感。況且我的書問世后也曾開過散文集《歲月風鈴》座談會、論文集《束沛德談兒童文學》座談會,文友們都真摯、苦口婆心地說了一些激勵的話。而兩年前出書的《平實是作風更是品德——評說束沛德》一書,搜集了六七十篇評介我的評論和散文的文章。王泉根傳授以為“束沛德是中國新時代兒童文學的一部‘活字典’,誰想要清楚、掌握新時代兒童文學,誰就必需瀏覽、研討束沛德的有關文論,”徐妍傳授評介我的《我的瑜伽教室舞臺我的家——我與中國作家協會》一書,以為它是“一部小我化的別樣‘中國作家協會史’”。而對我的散文,作家郭風以為:“樸素、逼真、親熱,自成散文之一格,自成一種不足為奇的小我作風,甚是敬佩。”評論家陳遼則以為:“束沛德的散文足以保存后世的,恰好是此中的文壇私檔個人空間和對本身魂靈的拷問,那是最有價值的,也是最能撥動讀者心弦的。”我之所以這般不避嫌也誨人不倦地引述這些專家學者對拙著的好評,倒不是我真認為本身到達如許的程度和高度,而是他們確切輔助我建立了“既不要妄自負年夜,也不要妄自尊大”的信心,果斷了我給藏書樓捐贈圖書的決計。我更加信任本身的著作對我國今世文學研討者,特殊是兒童文學研討者,會有必定的史料意義;而本身的散文對讀者清楚一個與國民共和國一路生長的常識分子的人生過程和精力世界,也會有必定的參考價值。 捐贈圖書,底本認為是一種垂手可得的事,但真正著手來做,卻也碰到不少費事和艱苦。起首,你得把20多本要捐贈的書逐一找出來。這些書分辨放在幾間房和陽臺的書柜和紙盒里,費了三五地利間翻箱倒柜,才從旮旮旯旯兒把這些書找齊,有時私密空間難免弄得腰酸背痛,筋疲力盡。用快遞寄送這些書,得清楚這些藏書樓的通信地址和收件人姓名、德律風號碼。上海、北京的兩位文友簡平、王志庚熱情地幫我四處探聽,女兒又幫我在網上搜索或打德律風查詢,幾經周折,才算落實上去。國度藏書樓、國度版本館任務很嚴謹,對于捐贈冊本并不是來者不拒。他們請求你供給捐贈冊本的具體信息,包含書名、作者、出書社等,并盼望供給冊本的ISBN號碼。幾回溝通、查對后,才弄清我已出書的23本冊本,他們只缺五六本。為了捐贈的書都能上架,他們請求凡已加入我的最愛的,就不消再捐贈了。我安分守紀、一絲不茍地做好這些事。在斷定給幾家藏書樓分辨捐贈哪些書后,我當真地在上百本拙著上逐一簽了名蓋了章。連續簽名蓋印,對一個年逾九旬的白叟來說,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當快遞員上門取走整整潔齊、嚴嚴實實包裝好的六紙盒書后,我的心才結壯、安靜上去。 每一個作者都盼望本身的作品能走進更多的讀者中往。沒有讀者,寫作者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呢?!藏書樓是文明的寶庫,常識的陸地,寬大讀者城市到那里往吸取聰明和氣力,從而照亮本身前行的標的目的。但愿我的書也能成為注進常識陸地的一滴淨水,為津潤讀者的心靈幾多起一點無益的感化。